台湾殡葬改革潮
清明是传统祭祖思亲的节日,大陆媒体一片“活不了,死不起”等殡葬费用过重与殡葬乱象的报道,不禁让人回想起台湾十多年前的状况。当年阴暗脏乱的葬仪社、漫天要价的殡葬服务、黑道涉入包揽的恶形恶状,像人生的一场恶梦一样。
十多年前拜现代佛教之赐,台湾由民间发起、宗教界主导下兴起了殡葬改革风潮,官方则尾随民间改革风潮修订相关法规提供制度保障。两岸都属中华文化范畴,不论从民间习俗还是从产业角度,殡葬改革的经验都有许多可以相互借鉴之处。
台湾也很重视民间习俗与传统,上世纪90年代大陆大力推广火葬、海葬已卓有成效,台湾民众则还在为寻找埋葬亲人的墓地大伤脑筋。除了墓园价格奇高,龙蛇杂处的葬仪社更是丧家梦魇,这些传统上处于暗处的封闭行业大都属家传,年轻人甚少愿意从事,加上黑道介入,致使殡葬业的素质低落。较正派的业者亦因文化水平低,难以推动改革;而部分不肖业者为生意在殡仪馆或医院停尸间里抢尸体,甚至借机向家属漫天要价,公立殡仪馆则阴森脏乱,工作人员甚至索求贿赂,使得丧家在最哀伤无助之际,还要承受葬仪过程的无理宰割。2001年美国《时代周刊》曾刊出一篇题为《坟场争霸战》的报道,对台湾殡葬业乱象的描述触目惊心。
台湾推动殡葬改革的动力主要还是来自宗教界,特别是信众最多的佛教。自从著名佛教领袖逐步推动俗世宗教观念后,民众开始正视“生死学”教育,由宗教界主办的南华大学先成立了“生死学研究所”,提供殡葬业者进修,2001年开始,有企业化殡葬业者与学界合作训练一批仪表端正的礼仪师,他们服装整洁,精研相关政策法规、各种宗教葬礼仪式、祭文写作及告别仪式主持、礼堂布置等。新形态殡葬服务商机立即被大企业相中,纷纷投入巨资,从风景优美的纳骨塔到庄严的殡葬仪式,建立一条龙综合服务,并以“生前契约”与客户订定葬仪程序及费用。业者推广后民众好评如潮,殡葬仪式自此摆脱阴森脏乱、四处骨灰罐与寿衣尸枕的传统葬仪社,改以明亮雅净的环境与受过专业训练的礼仪师全程服务。
不久政府也开办专业礼仪师训练班,并着手修订法规制订专业证照制度。当时因整体经济低迷,专业礼仪师训练班与大学宗教研究所还一度成为青年人就业与深造的热门选项。殡葬改革虽受欢迎,但仍有阻力,部分有黑道背景的传统殡葬业者甚至以生计受影响而威胁管理民众殡葬事务的公务员。不过毕竟改革风潮不可遏抑,除部分传统业者转型之外,连带着让公立殡仪馆、火葬场、医院太平间等殡葬服务都改头换面。殡仪馆与纳骨塔外形若名寺古剎,内部处处天窗与大片玻璃造景,原木装饰的佛堂祈祷室,外则小桥流水碧草如茵,感觉像公园或旅游景点。部分殡葬业者还申请到ISO认证,完全是现代化专业管理模式。整个殡葬仪式过程充分感受到工作人员对家属哀戚情绪的理解,诚如礼仪师所强调,葬仪服务是一种“悲伤辅导”,不只是服务业,也是文化事业,更是人道事业。
这些年因殡葬改革风潮而衍生出各式各样的“生前契约”,当购买契约的客户过世后,家属只要给殡葬公司一通电话,一小时内就会有专人到达协助安排所有事务。不过这类契约也会因条文解释而发生纠纷,在辅导业者进行殡葬专业训练与认证之后,政府把注意力转到将立约规范化,并限制业者运用契约基金途径,以保障消费者权益。
养生送死是千古不变的需求,但观念偏差与行业习性阻碍了殡葬业的改革。殡葬改革既是民众需求,就不一定要从宗教开始,只要引进现代化的管理加上政府的推动,就会受到民众热烈欢迎。现代化殡葬服务不仅能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同时也能改变环境,也一定会有业者愿意投资此项福国利民的人道事业。
(作者:卢伯华 台湾资深媒体人) 来源《华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