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我们如何面对死亡?
每个人都是生命的建筑师,在短暂的生命中,都各自建立自已的哲学观和构筑自已的人生观。
在林林总总的观念中,如不能把握正确的人生观,就无法造就一个健全的生命和一个健全的人格。
死亡,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恐惧的,它会使人产生无限的痛苦和迷惘。在惶恐中都多么希望生命能永恒不变,可它是肉体变化中的必然过程,是不可避免的。当死亡降临的那一刻,其自身本无痛苦,痛苦乃缘于对死亡的畏惧而产生。在当今高度文明教育中,医学日益发达,衣食住行各门都开设了相应的课程,而以人类朝夕相处呼吸以共的死亡,人们在回避,没有人提出将死亡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去教导人们如何自在地超越因死亡所带来的恐惧,死亡又成了人们日常所禁忌的话题,更增添了它的神秘感。当今人类最重要的是如何去寻找安然自在,于无痛苦中的自然死亡的方法。虽说安乐死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无痛的死亡模式,但它有违自然死亡,介于自杀与他杀之间,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一切生命的结束莫过于自然死亡最为完美,可谓有始有终。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里面包括了太多不可预测的因素,因此,需要活着的人去充分了解生命的全部意义和自身的构造及生命在意识中所起的作用。
面对死亡,是去反省死亡,还是消极等待,终日沉浸在恐怖或病态的情形里?当我们在节假日的休闲里,除娱乐休息外,为什么不去放松自已,万虑俱下,对死亡作一番反省呢?通过反观内照,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已各脏腑间的关系,健康与否,并在深静的观照中,灵性的指引,会把你带到一个介乎死亡的境界,去体验肉体在大自然中慢慢分离的各个阶段。日子有功,久而久之,你会体验到人的灵魂在离开肉体时所带来的恐惧与惊异,并看到仍在静观中的躯体,既熟悉又陌生,它仿佛就象寄居蟹一样,留下的只是一个贝壳。只有经历过死亡或间接对死亡有所体会,才能在真正的死亡到来时,去真正避免恐慌和无助。
如果死亡只出现一次,我们就没有机会认识它。但幸运的是,生命就是生死共舞,无常律动。每当我们听到山溪奔腾,浪涛拍岸,或自已的心跳声,宛如听到无常的声音。这些改变,这些小死亡,都是我们活生生地在和死亡接触。它们都是死亡的脉搏、死亡的心跳,催促我们放下一切的执着。面对生与死的契机,在情感上勇敢地接受死亡的挑战。并在恒常不变的定律中,去学习和得到启示。所谓:“先知死后知生”才能真实体会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
“死亡面前,人人平等”谁都不能超然物外,而一期生命得以永生。永生者为人的灵魂,能驾驭它的只有生前经过刻苦训练,对死及死后中阴身的变异有所了解,大限时刻,都能保持安定的情绪,才能视死亡为新生命的开始。
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对死亡的无知和死亡时刻的惘然无措,届时晚矣。
(文 / 彼岸zx )